黄色文学永久地址: huangsewenxue.com 最新的免翻地发布:huangsewenxue.net 自动回复邮箱:bijiyinxiang@gmail.com 东门之池,可以沤菅。 彼美淑姬,可与晤言。 译: 东门外的池塘,可以用来沤麻。那边漂亮小姑娘,可和她相对唱。 东门外的池塘,可以用来沤纻。那边漂亮小姑娘,可和她相对话。 东门外的池塘,可以用来沤菅。那边漂亮小姑娘,可和她相对谈。 (劳动人民一边劳动一边不忘撩妹。) ⑤陈风·东门之杨 东门之杨,其叶牂牂。 昏以为期,明星煌煌。 东门之杨,其叶肺肺。 昏以为期,明星晢晢。 译: 东门外那白杨林,浓密叶片闪霞光。约好黄昏时相见,却令人苦等到明星放亮。 东门外那白杨林,晚霞映红了叶片。约好黄昏时相见,却令人苦等到明星满天。 (大家觉得这首是男等女还是女等男?) ⑥陈风·墓门 (政治讽刺诗,与男女无关,略) ⑦陈风·防有鹊巢 (一说为苦情诗,一说为政治隐喻诗) 防有鹊巢,邛有旨苕。 谁侜予美?心焉忉忉。 中唐有甓,邛有旨鷊。 谁侜予美?心焉惕惕。 译: 哪见过堤上筑鹊巢,哪见过土丘长水草。谁在离间我心上人?我心里愁苦又烦恼。 哪见过庭院瓦铺道,哪见过山上长绶草。谁在离间我心上人?我心里害怕又烦恼。 (疑似纯纯的单相思舔狗,感觉自己心上人要被捷足先登了写了这首。当然,也可能是忠臣担心君主被针对自己的谗言所误。) ⑧陈风·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 舒懮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 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译: 月亮出来多明亮,美人仪容真漂亮。身姿窈窕步轻盈,让我思念心烦忧。 月亮出来多洁白,美人仪容真姣好。身姿窈窕步舒缓,让我思念心忧愁。 月亮出来光普照,美人仪容真美好。身姿窈窕步优美,让我思念心烦躁。 (月下巫女,意境不错。) ⑨陈风·株林 (政治讽刺诗,但与男女有关。) 胡为乎株林?从夏南。匪适株林?从夏南。驾我乘马,说于株野。乘我乘驹,朝食于株。 译: (国君和大夫)为何要去株林?那是去找夏南。不是去株林玩?就是去找夏南。(知道这些丑闻的两人一问一答,戏谑丑闻主角。) (国君)驾着四匹马的大车,株林郊外解鞍(喻宽衣)。(大夫)驾着两匹马驹的小车,赶去株林吃早餐(喻性事)。 这首诗背后有个很长的故事:陈宣公儿子,陈公子夏被封在陈都东北方向百里外的株林,他的后人以夏为氏。公子夏给儿子夏御叔娶了郑穆公女,此女便得名夏姬,生了夏南。御叔死的早,夏姬年纪轻轻就守寡。和夏家关系不错的大夫孔宁跟夏姬眉来眼去,最终好上了。一次,孔宁喝醉了,把奸情泄露给了大夫仪行父、国君陈灵公(夏南堂兄弟)。然后君臣三人就经常借口去株林找夏南议事,和他妈夏姬开银趴。公元前599年,君臣三人又在夏南家开银趴开酒会。陈灵公、仪行父喝醉了,互相开玩笑,说夏南长得像对方。夏南不堪其辱,在株林设伏兵击杀陈灵公,僭君位。陈灵公余党奔楚,说楚庄王“救陈”。楚庄王杀夏南,立陈灵公儿子陈成公为君。夏姬被俘后,因姿色艳美,楚王弟子反和大夫屈巫为争夺她反目成仇,最后屈巫携夏姬叛楚奔晋。这个故事也证明,陈、郑、卫三国在当时社会风气普遍开放的春秋时期,还能有好淫的恶名不是空穴来风。 以上故事载于《左传》宣公九年、十年。后来明代冯梦龙在民间《列国志》等话本基础上编写《新列国志》时,结合民间传说、野史扩写了这个故事(民国蔡东藩修订为《东周列国志》)。再后来清代无名氏著《株林野史》,进一步进行了扩写。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搜搜看。 ⑩陈风·泽陂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 有美一人,伤如之何? 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彼泽之陂,有蒲与蕳。 有美一人,硕大且卷。 寤寐无为,中心悁悁。 彼泽之陂,有蒲菡萏。 有美一人,硕大且俨。 寤寐无为,辗转伏枕。 译: 池塘四周岸堤高,里面有蒲草和荷花。那边有个美人儿,让我爱得没办法。日夜思念难入睡,鼻涕眼泪哗啦啦。 池塘四周岸堤高,里面有蒲草和香兰。那边有个美人儿,丰乳肥臀发稍卷。日夜思念睡不着,内心郁闷愁难熬。 池塘四周岸堤高,里面有蒲草和莲蓬。那边有个美人儿,丰乳肥臀唇红艳。日夜思念睡不着,伏枕辗转多烦恼。 (也有说法说这首是女子思念男子,“硕大”该译成“身材高大修长”。) 以上便是《陈风》。 (翻译《诗经》比之之前翻译古代房中术著作,舒服在全文都有现成的翻译可以抄,麻烦在各个版本的翻译太多,不知道采用哪家的说法更好。争议少的诗还好,很方便偷懒,而那些争议大的,要比较不同版本的异同然后仔细斟酌,反而比之前更费时间了。不知道下一期《诗经》粗览我会咕到什么时候。) 2022年6月4日 附记 这篇提到了我对妓和伎起源的一个猜想,即都起源于巫女。今天在b站正好看到一位历史学者谈相关问题: 【参考:[【于赓哲】谁说伎不等于妓?梅毒对古代青楼文化造成怎样的影响?_哔哩哔哩_bilibili](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e54y1S7dW/)】 【参考:[【于赓哲说历史】古代官妓如何从良,从良后能不能当正妻?官员和官妓私通违法吗?_哔哩哔哩_bilibili](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GY411T7ey)】 省流量总结:妓分私妓和官妓。对于私妓来说,不存在什么“卖艺不卖身”,伎就是妓,不卖身不过是待价而沽的说辞。就像你把它当水果它就是西红柿,当蔬菜它就是蕃茄,青楼女子强调她表演的属性就是伎,强调她卖淫的属性就是妓。而对于官妓而言,官方不禁止她们卖淫,只禁止她们向官员卖淫、和官员私通。所以有可能存在极少数“卖艺不卖身”的官妓,和某个大官关系好(可能有违法私通,可能没有),只需要按时出席各种官方活动而不卖淫就能活得比较滋润了。但官员赎买官妓仍然是大忌,你敢赎买那你政敌就敢造谣你们两个在赎买前有违法私通。官妓很多时候都会被屈打成招,少数宁死不屈的被写进了文人笔记、民间小说/传说。 2022年6月18日 第21章 炼铜在现代、后现代(当代)社会语境下的种种原罪 炼铜在现代、后现代(当代)社会语境下的种种原罪 在以前的文字中,我们已经知道,在现代、后现代社会中,无论是从自由主义还是唯物主义角度讲,炼铜都是有原罪的:从自由主义上讲,未成年人与成年人之间不存在自由恋爱,只存在信息不对等的欺诈、诱骗和地位不对等的性剥削。从唯物主义上讲,二者发生关系会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侵害了未成年人的基本人权、发展权。事实上,以上只是两个主要的。在现代、后现代社会,炼铜所背负的原罪远不止于此,比如: ①剥削了未成年人的情绪劳动、精神支持劳动 西方一些社会学家认为,妇女、儿童总是在一个集体中起安抚众人情绪、为大家提供精神支持的作用,而他们为此会付出额外的时间精力。因此,你炼铜,被儿童“治愈”了,就是剥削了他们的情绪劳动、精神支持劳动。 ②破坏了未成年人的自身文化与文化产品 原本,未成年人只需要参与制作正常的文化产品,就能获得情绪劳动的报酬。而在恋童癖文化、隐藏恋童癖文化的影响下,他们不得不在文化产品中加入一些关于性的擦边球、隐喻,以及其他合乎成年人想象的东西。这破坏了他们的自身文化生态。 ③制造出了紧张、压迫的氛围,影响了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 正是由于恋童癖的存在,导致很多儿童会有担心自己受害的心理阴影,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正常发展,并且要刻意和陌生人保持距离,思考父母、老师、医生等熟人的亲昵行为(如密切的身体接触、持续的眼神注视、起意义不明的昵称、讲疑似黄段子的笑话)是正常行为还是性骚扰与性剥削行为,浪费了他们大量的时间精力。 ④女童要承担意外怀孕的风险 恋童癖会认为初潮前的女童不会怀孕,因此不采取避孕措施。事实上初潮前一个月的女童,以及因外界刺激意外排卵的女童都有意外怀孕的风险。 ⑤被一些“正义”言论伤害。 一些人为了证明自己不是恋童癖,会发表一些表面上说明自己不会将儿童作为性幻想对象,实则歧视、贬低乃至侮辱儿童群体的“正义”言论,或是刻意给予某个儿童不客观公正的负面评价,这无疑会造成儿童的精神伤害。 ⑥剥夺了未成年人的时间 恋童癖会占用儿童大量的时间陪伴自己,剥夺了儿童与家人、小伙伴相处的时间和学习、玩耍的时间。 ⑦扭曲了未成年人的各种思想观念 有的恋童癖会用金钱、糖果、糕点收买儿童,有的恋童癖会按自己的审美肆意打扮、摆弄儿童,等等,都会扭曲他们的思想观念。 ⑧对未成年人的不真诚不尊重 恋童癖常常对儿童进行错误的性教育。而正是因为恋童癖的存在,社会上普遍忌讳对儿童的正常、正确性教育,每一个试图为儿童提供性教育的人都会被质疑是否是恋童癖——区别只是质疑的人多或少。因此,大家习惯用谎言、意义不明的比喻对儿童进行性教育,这无疑是一种不真诚不尊重。当他们最终知道真相时,将承受精神上巨大的崩溃、痛苦。 ⑨试图“教导”未成年人 成年人总是习惯处于高高在上的态度,“教导”未成年人而不是与未成年人平等交流、讨论。这种文化传统也属于一种隐藏恋童癖文化,因为它是对未成年人精神世界的强奸。 总结: 成年人真下头,成年人收收味,成年人能不能414,我见到成年人真的会谢,什么油腻恶臭成年人。 加速,加速,打拳真的有用。 免责声明 本人从来没有否认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为维护妇女、儿童权益所做的不懈努力。在此只是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告诫大家不要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完全相反的极端。希望大家不要当二极管,不要因为反西方的“政治正确”就满足于现状,因为反极端女权就否认男女应该平等,因为看了我的夸张就对现代社会产生怀疑,等等。 2022年6月13日 第22章 论端午节并非只为纪念屈原 论端午节并非只为纪念屈原 今天是西方的父亲节,我们来聊聊中国传统节日之一的端午节。 近年,很多人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才设立的,所以不能说“端午快乐”,要说“端午安康”。对此,一些博学的网友早有著文反对,比如: [uploadedimage:5735363] 其实“端午安康”反映出一个严肃的问题,就是大家的思想已经西方化了。西方人历史短,很多节日只有单一的起源、起因,单一的文化象征意义,单一的行为模式,大家拿这一套来硬套中国的传统节日了。 端午节,最早就是起源于“五月五”这个特殊的日期,以及对应的季节时令的宜忌,外加一些民间信仰。后来屈原选择在这一天自杀殉国,这才给这个节日额外加了一个纪念。如果硬要说“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屈原才设立的”,那无异于说“耶诞节后夜在12月26日是为了纪念毛爷爷诞生”,“开学日期一般是9月1日是为了纪念某个网站”,“商家双十二打折是为了纪念西安事变”。 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端,最中间,最正位。十以内的阳数(单数),一三五七九,五在正中,所以五月五为端午节。同样的,九为阳数之极,故九月九为重阳节。 在古代,大家都是过端午节的时候顺便纪念屈原,没有说就是专门设立了一个烈士纪念日,所以并非所有端午的节日活动都有哀悼、悲思的氛围,有不少都是很欢畅的。 前面引用的图片,举了一些宋以后的人过端午节的例子。不才试着也举一些例子: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头白,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唐代·殷尧藩《端午日》 为什么这位诗人称端午节为“少年佳节倍多情”呢?大概是古人有在端午节行“多情”之事的习俗,比如: 西施谩道浣春纱,碧玉今时斗丽华。 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 新歌一曲令人艳,醉舞双眸敛鬓斜。 谁道五丝能续命,却令(又作“知”)今日死君家。 ——唐代·万楚《五日观妓》 大概就是写,端午节那天诗人到朋友家参加了一场“选美大会”,欣赏了朋友家的私妓的歌舞比赛。最后诗人说:谁说端午节佩带五色丝能够续命啊?我怎会料到,今天就得死在友人家里了。——也不知道单纯是被美死了,还是欲仙欲死,身体也被掏空了。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宋代·苏轼《浣溪沙·端午》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 游人都上十三楼。 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 谁家水调唱歌头。 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宋代·苏轼《南歌子·游赏》 苏轼似乎也是写端午节的“选美大会”和游玩,不过标题起的不够直白。如果是唐人来写,大概标题要改成《端午观妓》、《携佳人游赏》。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 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 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 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宋代·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好家伙,欧阳修写得更隐晦。如果没有读过唐诗,不知道端午节有开“选美大会”的习俗,鬼能猜出来欧阳修隐隐地在借景喻人啊。 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 巢燕引雏浑去尽,销魂。空向梁间觅宿痕。 客舍宛如村。好事无人载一樽。 唯有莺声知此恨,殷勤。恰似当时枕上闻。 ——宋代·李之仪《南乡子·端午》 大概就是写往年端午节有友人、佳人作伴,现在在穷乡僻壤,只有“佳辰独掩门”,然后追忆往昔了。 君家玉女从小见,闻道如今画不成。 翦裁似借天女手,萱草石榴偏眼明。 ——宋代·黄庭坚《谢张仲谋端午送巧作》 这里是瑞午的另一种活动,就是将自家女儿的女工(纺织、刺绣、剪裁出的织物,即诗题的“巧作”)送给亲戚朋友欣赏。 润玉笼绡,檀樱倚扇。绣圈犹带脂香浅。 榴心空叠舞裙红,艾枝应压愁鬟乱。 午梦千山,窗阴一箭。香瘢新褪红丝腕。 隔江人在雨声中,晚风菰叶生秋怨。 ——宋代·吴文英《踏莎行·润玉笼绡》 盘丝系腕,巧篆垂簪,玉隐绀纱睡觉。 银瓶露井,彩箑云窗,往事少年依约。 为当时曾写榴裙,伤心红绡褪萼。 黍梦光阴,渐老汀洲烟蒻。 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 薰风燕乳,暗雨梅黄,午镜澡兰帘幕。 念秦楼也拟人归,应剪菖蒲自酌。 但怅望、一缕新蟾,随人天角。 ——宋代·吴文英《澡兰香·淮安重午》 诗人老了,在端午追忆少年情事。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破晕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蜺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 疮眉血首争不定,输岸一朋心似烧。 只将输赢分罚赏,两岸十舟五来往。 须臾戏罢各东西,竞脱文身请书上。 吾今细观竞渡儿,何殊当路权相持。 不思得岸各休去,会到摧车折楫时。 ——唐代·张建封《竞渡歌》 借写端午节龙舟竞渡,结尾讽刺朝廷上的朋党之争。按理说在端午节写讽刺时政的文字,高低得提一句屈原,结果诗中根本就没有提屈原。大概在当时当地的习俗中,赛龙舟还和纪念屈原是互相独立的两件事,后世才联想到了一起。 2022年6月19日 第23章 关于声母“l”的胡思乱想(其一)(20220817修订版) 关于声母“l”的胡思乱想(其一) (以下文字既有正确的知识,也有作者的猜想和玩笑,注意甄别。) 各位炼铜术士一定注意到过这么一个巧合,就是“萝莉”二字的声母正好都是“l”。(当然,我知道“萝莉”是“洛丽塔”的简称,“洛丽塔”是“Lolita”的音译。)更巧的是,前两天我在校园里散步,看到水中一群白鹭正在觅食,就想到,古人,尤其是古代道家,对声母“l”的字,尤其是“lu”、“luo”这个音的字可以说是情有独钟了: 首先就是“路”字,无论汉语怎么演变,一直都是“道”的近义字。然后,道家最喜欢的林兽,是“鹿”;最喜欢的水禽,是“鹭”、鹤等白羽细长足的。吃的药,叫甘“露”、仙“露”、金丹玉“露”。写的书,也有许多名字带“录”。道家认为三十六重天的最高一重,叫大“罗”天(三清天的统称)。上古蕴含天地至道的神秘图文,叫河图“洛”书。(“洛”有个异体字是“雒”,“隹”意思是短尾鸟[一般较小型],而“罗”正是捕鸟用的网、箩等东西。)修道的炼体阶段,要先打通经“络”…… 下面按照“汉典”网搜索“lu”得到的结果,挑一些我觉得应该指出的讲讲(因为打声调麻烦就不打了): 丱:多音字。音guan(灌)时,指旧时7/8~14/15儿童束发如两角之貌,也就是“总角”。引申为“年幼”义。音kuang时,通“卝(矿)”。音luan时,通“卵”。所以“炼铜”可不是乱炼的,“童”和“矿”还真就是同一个字。(删去) 乱(luan):本义无序混乱,可以说是“治”、“道”的反义字。但是它除了常见的各个引申义,还有一个罕见的义项,就是“古代乐曲的最后一章或辞赋末尾总括全篇要旨的部分”。或许这反映出古人创作的辩证思想——结尾不仅该是对全篇内容的“收束”,而且还应该启发读者联想、“发散”,“乱”起来。也就是说,不仅要总结言所及的“有序”,还要启发言所未及的“无序”,实现有无的辩证统一。同时,乱也有“治理”的意思,大概是取的“处乱而变革即治理”之义。所以最早“乱臣”不是“乱臣贼子”的意思,而是“有治理之才的臣子”。(注:上述解说有点“乱”。其实乱字金文字形即象上下两手整理架子上散乱的丝。所以取其“现状”即“混乱”,取其“应对现状的行为”即“治理”。后来后一层含意用的越来越少,造成了一些古今异义。) 乿:一个罕见的“双向通假字”,可以通“治”(在“治”字普及前被当作“治”用),也可以通反义的“乱”。原因见上面的“乱”字一条。(“乱”字有19个常见繁体、异体,“乿”是其中之一,最常见的应该是“亂”。) 伦(lun):辈,类,条理,次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样,和“有序”、“无序”相关。儒家最爱讲一个“纲理伦常”。 仑(lun):作名词,是“伦”的近义;作动词,是“论”的近义,但比“论”更侧重心理活动,有“思”和“反思”的意思。还有个常见词,“昆仑”。昆有后代的意思,有兄的意思,还有众多的意思。那这么说来,神山、仙山“昆仑”,或许本义是“教导子孙后代的‘伦’”或者“对子孙后代的思考”?(其实从“囫囵吞枣”的“囵”和“美轮美奂”的“轮”来猜想,或许上古“仑”也有“大,整个”的意思,这一点“汉典”网没有提及。如果从这个角度思考,那么“昆仑”就是“(山峰)又多又高大”。) 论(lun):四声,本义分析道理,引申为学说、看待、评定、按照等等。如果读二声,则可通“伦”指条理、伦常,也可通“抡”指挑选。一般认为《论语》的“论”就通“伦”。 侓(lu):大。挺巧呀,“律”比它多一撇,拼音也正好多两点(lü)。不过它没有“律”的意思,而是“大的样子”。(“荦”(luo)也是大的意思,不过和牛有关。) 倮/裸/躶/臝/(略,异体字真多,数了下9个。)(luo):“露(lu)”出,没有遮盖或附带。《左传·昭公三十一年》有“赵简子梦童子裸而转以歌”,故事是这样的:这年十二月初一,发生了日食。当天夜里,晋国大夫、主持朝政的赵简子梦见一个童子光着身子旋转着唱歌跳舞。到了早上,让史官“墨”占卜,问:梦见这种事,还发生了日食,预示着什么?墨回答:恐怕六年后(为什么是六年?裸=露=六?)的这个月,吴国将攻入楚国郢都吧。不过最终不能彻底战胜。(果然,六年后吴王阖闾在伍员[伍子胥]、孙武的辅佐下攻入郢都又很快罢兵回国,没有彻底灭亡楚国。这件事告诉我们小人物的春梦就是春梦,大人物的春梦预示了什么大事233。)(我联想到之前我写过陈国的巫舞。或许有可能,巫舞既有不裸的,也有裸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有“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晋国公子重耳被迫害流亡列国。到了曹国,曹共公听说他天生奇人,几条肋骨长一起没间隔,就想看重耳裸体开开眼界,于是偷看重耳洗澡。《晋书·五行志》认为人是一种“裸虫”,即人由鸟兽虫鱼演化而来但无毛无羽无鳞。可见除了女娲造人的神话,古代也有更接近科学的人类起源说法。 六(liu或lu):之前讲“端午”,讲到古人把单数叫阳数,五是十以内最中间最正位的阳数。而十以内的阴数,如果取零不取十,最中间就是四;如果取十不取零,最中间就是六。大概正是如此,所以骈文喜欢四和六吧。当然,也不只骈文喜欢,很多人都喜欢,直到今天还有大名鼎鼎的“六老师”六小龄童呢。不说六老师,也还有“六六大顺”、“人五人六”等说法流传呢。而从科学上讲,二维的方向分东西南北四个,加上“上下”变成三维就是“六合”六个方向,可见六既是人类计数之中间,也是天地造化之理数之一。 附:佛教认为,人对异性有“六欲”,分别为:一、色欲,见青黄赤白及男女等色,而生贪著也。二、形貌欲,见端容美貌而生贪著。三、威仪姿态欲,见行步进止含笑娇态等而生爱染者。四、语言音声欲,于巧言美语适意之音声清雅之歌咏等,而生爱著者。五、细滑欲,于男女皮肤之细软滑泽等而耽染者。六、人相欲,见男女可爱之人相而贪著者。见智度论二十一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卢(lu):本义饭器,又义黑亮,引申出眼睛瞳仁(虹膜)黑亮美丽。扬雄《甘泉赋》用“清卢”形容“玉女”眼珠明亮,黑白分明。又可通“庐”,指房屋。《荀子·富国》讲了个重口味故事:一个少女带着金银珠宝,在山中遇到了强盗,拍了好一阵马屁,又说愿意在小黑屋里当一辈子妾,结果还是被杀了。荀子以此告诫君主不可向坏人、敌国妥协退让。秦国:老家伙内涵我把我比作强盗是吧?你应该庆幸自己没活到嬴政统一的时候。 卵(luan):字源于动物的卵的象形。也可特指有壳之卵——蛋。《说文》说“凡物无乳者卵生”,可见古人通过观察总结出了哺乳动物胎生,非哺乳动物卵生的一般规律。民间以“卵”、“蛋”来俗称人或动物的睾丸。有的资料记载“卵”还可以发“鲲”的音,意思就是“鲲”的意思:鱼子,鱼卵。那这庄子也挺搞怪的,故意说世界上最大的鱼名字叫“鱼卵”。他是想说明有无相生、物极必反的道理呢,还是有人观察并记录了一大群鱼集体活动的样子,说它们合众为一了,是世界上最大的鱼呢? 娈(luan):本义爱好,引申为(女子)美好。到了南北朝时,男风盛行,又以“娈童”来指被贵族男女当作女性玩弄的美貌男孩。怎么理解这件事呢?我觉得很好理解——南北朝时本来就早婚早育,社会上下大家都“炼铜”,所以贵族男女就想玩点不同的花样标榜自己鹤立鸡群,就把魔爪伸向了男童。当然,古已有之,并非是南北朝人发明了“娈童”,而是他们发明了这个专有名词,并且将这种不正常的、变态的流行审美“发扬光大”了。另外,娈也可读lian,通“恋”,思慕、爱慕义。更多解读可看下文“峦”字一条。 峦(luan):小而尖的山,或连着的山、山脉、群山,或特指山脊、山梁。相信大家读《诗经》的时候,经常看到某个不常见的字或者常见字的生僻义注解是“形容女子美好”,仿佛汉语退化了,只剩下“美好”一个形容词来形容女子了,让人心里很不舒服。其实有个很简单的方法破解这一点,就是查和这个生僻字有相同偏旁部首的字,就可以帮助我们猜想具体是哪方面的“美好”了。比如“娈”,就可以查到,上面的“亦”本来是“?”,有乱的意思,有不绝、连绵不断的意思(其实应该还有变乱、变化、变动的意思,因为“变”上面的“亦”也是由“?”简化来的)。但这仍然是比较抽象的。于是又可以查到“峦”,至此便有些恍然大悟了——原来“连绵”还可以引申为“一个群体,其中每个个体都是小小的,相互间有起伏但是相近、相呼应、相和谐的”。最后,我们就可以提出自己的猜想了:如果“娈”是形容一个女子的话,或许说的是“外表各个特征相互和谐、协调,又不平庸,绵长令人难忘”的那种“美好”;如果是形容一群女子,那又或许说的是“一群很萌很友爱的(没有成年人那种勾心斗角非要争个高低胜负的)小萝莉”的那种“美好”。(所以“变”态喜欢有“娈”之美的一群小萝莉或者“孪”生的一胎小萝莉合乎天理。[删去])同部首的“孪”字也可以作为一个旁证:它是指同一胎而生的兄弟姐妹。我们既可以理解成物质上的“连绵”——连着生了几胞胎,也可以理解成精神上的“连绵”——孪生子普遍会比一般的兄弟姐妹更相似、相近、和谐、友爱,当然也有特例。总括而言,就是由“?”的连绵之义引申出了一种相互呼应、和谐、友爱之美。 圞/圝(luan):接上文,最连绵不绝或者说和谐圆满的几何图形无疑是圆,所以此字便是“圆”的意思。注意,只是同义不是相通,所以读音仍然是luan。常与“团”连用,形容月圆或表示团圆团聚。 暂时写这么多。算是又开了个新坑。以后有机会会将lu、lo和li、le音写完,心情好的话把整个l声母都写写,乃至把n声母、r声母也写写(二者音近,不信你想想,是不是经常分不清“若”读luo还是读ruo?)。 (其实r更常被混作n,如若(ruo)、诺(nuo)、匿(ni)、然(ran)、撚(nian)等。) 最后祝大家继续每天想着loli来“撸”管,“撸”出许多玉“露”金丹。(doge) 2022年6月25日 2022年8月17日 修订 第24章 也谈中国历史上的吃人和祭祀杀人 也谈中国历史上的吃人和祭祀杀人 去朋友家鉴黄了几天,所以咕了有点久。 前些天我在《第二种和平演变》中提到:“日本学者桑原骘藏根据个例、特例,造谣中国人自古以来有普遍的食人肉的习俗。”结果马上这几天就来一个pdd人肉事件。我只能说我真不是预言家,这种巧合我见多了。比如说日本311地震那天上午,我们班还正好教《藤野先生》呢,难道是我哪个同学生气上头了发动了超能力? 正好,也来聊聊几个相关话题。 ①闲话几句 首先,pdd人肉事件一眼假。即便真的有这种变态、反人道的群体,中国每年失踪多少人?美国、拉美、东欧、东南亚、中东、非洲这些地方每年又失踪多少人?物以稀为贵,这价格墨西哥都卖不出来,你告诉我在中国这么便宜?建议把校门口卖“唐僧肉”、“熊猫肉”辣条的也都抓了嗷。什么?熟人价?笑死,你朋友半卖半送你东西会走pdd?鉴定为纯纯的口嗨,建议抓的话和卖假药的关一起。(除了pdd,其他平台曝光的有一定可能有真实的部分,等官方通报。) 其次,请评论区“三句话不离朊病毒”选手一边回忆初中生物,一边看看芳斯塔芙之前有一期科普朊病毒的视频。 最后,无法接受r18g者可以不用往下看了。 ②吃人 前文所说的“个例、特例”,大致又可以分成三类: 第一类是先秦时,尤其是商代,会将很多奴隶杀害用于宗教祭祀,然后烹煮、焚烧掉。这一类究竟是不是吃人是有争议的,一些人认为过火并不是为了吃,而是表示献给鬼神和祖宗,就和祭祀时烧其他东西是一样的;一些人认为最后仪式结束了会吃掉,证据是当时一些字既表示某种食物和食材处理方法,又表示某种刑罚。比如“醢”(音“海”)既可以指肉酱、肉末也可以指把人/鱼/羊等剁成肉酱,如果再加个“醯”(音“西”)就表示蘸醋吃了。无论是不是吃人,自商朝灭亡以后,为了祭祀而大量杀害奴隶都已绝迹了,自然不会是什么自古以来的普遍习俗。 第二类是由于饥荒、战乱等原因,不得不吃人肉维生。这种情况显然也只是特定时期的特定人群,不是什么自古以来的普遍习俗。而且哪个国家在古代经历重大天灾人祸后,不会出现个别这种现象呢?(另外,也有人在乱世吃人肉上瘾了,粮食够吃也要变态地选择吃人。) 第三类,既不是原始宗教的,也不是生活所迫的,而是出于一些思想所进行的吃人。比如齐桓公有一次和厨师易牙聊天,说到自己吃遍了山珍海味,唯独没有吃过婴儿肉,不知道什么味道。齐桓公出于好奇、猎奇的思想,说了句玩笑话,结果第二天易牙竟然真的把自己儿子蒸了献上来。又如“食肉寝皮”,显然是复仇思想,只针对仇人如此。再如梁山好汉吃人肉,显然是为了整狠活,可以类比今天的社会青年裤裆点炮仗、咬打火机。再如“以形补形”、“采阴补阳”等迷信思想,以前我就举过林千之的例子。这些思想都是具有特殊性、非普遍性的,显然不能以部分代表全部。如果你非要由这些得出中国就是有自古以来吃人肉的普遍习俗的结论,那我能不能依据英国有一批人烧5G基站推导出英国人都是不懂科学的傻×,依据教会有一大批神父炼铜推导出基督教世界和西方人的“上帝”都是炼铜癖呢?(你别说,欧洲历史上还真有段时间有点炼铜癖审美倾向,如下图。) [uploadedimage:9065621] (顺便一提,现在很多人以为神父只炼男铜。但我一个国外留学的朋友说他查阅大量新闻后,发现神父其实是男女通吃的,炼的男铜女铜差不多一样多。只不过同性性行为涉及一点白左的政治正确,所以媒体喜欢花上更多笔墨,然后评论区就会有白左白右互相骂对方炼铜癖开吵,流量就来了。。。[白右:搞同性恋,一定是你们白左干的。白左:放屁,教会明明是右翼,一定是你们白右干的。]) 在网上找到一张图,可以再按这图讲解一下: [uploadedimage:9065817] 图中红色集中的地方,都是古代人口密度高外加天灾人祸频发的地方。尤其是黄淮地区明显集中,这其实反映出在隋唐以后,黄河在它的中下游逐渐变成了一条“害河”、“地上悬河”。此外,这些地方灾害频发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耕地开发早、连耕时间久,导致耕地退化、生态脆弱。所以中国的“文明老区”几乎是“集体沦陷”。(另外,西部地区的可靠史料过少,所以没有统计西部地区。) ③祭祀杀人(人祭) 可以接着前文的商代原始宗教展开。 李硕在《周灭商与华夏新生》里说: “ 三千年后的今天,河南安阳殷墟,黄土掩埋着殷商王朝最后的都城:朝歌。 一个世纪以来,考古学者在这里发掘出了数量惊人的被残杀的尸骸,一起出土的甲骨文显示,他们死于商人血腥的祭祀典礼。累累骸骨告诉世人:这里掩埋了被忘却的血腥文明,梦魇般恐怖而悠长的岁月。 在殷墟一座宫殿旁边,发掘出一百多座杀人祭祀坑,被杀人骨近六百具。这些尸骨大都身、首分离,是砍头之后被乱扔到坑里。两个坑内还埋着十七具惨死的幼童。这座宫殿奠基时也伴随着杀人祭祀:所有的柱子下面都夯筑了一具尸骨;大门则建造在十五个人的遗骨之上,其中三人只有头颅。 商王陵墓区有一座人祭场,比操场大两倍以上,出土近3500具人骨,分别埋在九百多个祭祀坑中。尸骸很多身首异处,有些坑中只埋头骨,或者只埋身躯,甚至是在挣扎中被掩埋的活人。王陵区之外也有人祭现场。比如后岗一座坑内,埋着73具被杀者的骨骸,大都是20岁以下的男性青少年,甚至有十多具幼儿的尸骨。商人文化所到之处,如河南偃师、郑州的商代早期遗址,甚至东南到江苏铜山,也都有大型人祭场的遗址。 多年的自然变迁和人工已经破坏殷墟遗址,整个商朝共有过多少这样的人祭现场,就无法确知了。这些遗址时代早晚不同,说明人祭的做法曾延续了很多年。它绝不是某位暴君心血来潮的产物,而是一个文明的常态。 ” 1999年,在一件出土的商代青铜甗中,发现了一颗被煮过的少女头颅,死时约15岁。通过对她骨骼成分和牙齿龋齿的分析,研究者认为此人生前是东夷的女性贵族。所以可能是商王朝某次征伐东夷诸部落、方国时,某国献上了或被俘了这名女子,被商王朝用于祭祀活动了。(详情可参阅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Os9WrGzOqEi_ZoEN-72i6Q)事实上,武王伐纣是“偷家”,趁商朝大军例行征讨东夷,进攻了兵力空虚的朝歌,帝辛(纣王)不得不急行军救援首都。而历史上真实的妲己,也是此次帝辛由东夷带回的,很可能和帝辛见面不过月余,很可能也只是祭祀的祭品,却被后世传说成导致商朝灭亡的“妖狐”、“红颜祸水”,真是比窦娥还冤。 孔子曾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孔子那个年代,人祭已经极为少见了,他就误以为最早大家都是用人俑祭祀,后来出于“攀比”心理,一些国家、地区开始用真人。所以他咒骂第一个造俑的人开了后人攀比的滥觞所出,应该断子绝孙。孔子大概不会料到,现在一般认为,废除商代血腥人祭、开始大量造俑的第一人,正是他的偶像、人生导师周公旦。现在一些人喜欢骂教员,如果不是西化派,那也多半是不知道新中国建立前,旧中国有多么黑暗。 周代以后,中国的主流汉文化都是将人祭视为野蛮、不仁、不圣的,并且越往后越注重这一点,越是明君越注重这一点。虽然南北朝时期流行将前朝势力斩草除根,吉祥物都不留,但也没有说用这些人命去祭祀太庙。李渊杀了俘虏的窦建德等“反王”祭祀太庙,而李世民则不仅不杀、少杀华夏“反王”(除了自己以前部下造反者),连俘虏的蛮夷酋长都杀的少(曾经有段时间中原统治者就喜欢抓四夷酋长血祭太庙),而且不怎么“诛连党羽”,世人皆以李渊为愚暗,世民为贤明。对于“殉葬”这一特殊类型的人祭,主流文化则是不鼓励也不严格禁止,所以偶有发生,但从未成为一时风气。像李世民后宫诸妃嫔,除了徐妃自愿殉葬,其他人都是出家为尼,不然就没有武则天后面那些事了。 直到明清时期,从朱元璋开始,竟然开起了历史倒车,朝廷开始大肆褒奖臣为君和妇为父、夫死节殉葬了。明清之前,即便是臣子死节,也讲究为国死节事大,为一人死节事小,到明清时都变味了。朱元璋是怎么想的?是学了蒙元的野蛮习气?可是蒙元自忽必烈以后也不兴殉葬之风很久了啊,顶多在脸上划口子表示悲伤。难道是年轻时混社会,学的“为大哥肝脑涂地”的江湖习气?还是读宋末历史,读到宋朝军民很多都自发自杀殉国,发出了“大丈夫当(令臣民)如是”的感慨?又或是对宋代理学思想的理解有偏差?又或是觉得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急于树立一批忠臣烈女的典型?只能感慨他真是以一己之力,让历史倒退两千年。 除了主流文化,也有一些特殊地域、特殊时期、特殊人群的文化与上述主流不同,比如据记载金国早期也流行过人祭。情况比较复杂,限于篇幅,就不再展开了。 2022年7月8日、9日。 第25章 简谈《玉房秘诀》等书的大致断代 简谈《玉房秘诀》等书的大致断代 近日查到了一些道教的资料,感觉可以给《玉房秘诀》、《素女经》这些最早一批涉及房中术“择偶”的书大致地断个代了。(不知道我在说什么的,可以回头看看本系列涉及“房中术”的几篇。) 如果不考虑古本《玉房秘诀》完全失传、唐代张鼎伪托此名写出了唐本《玉房秘诀》的情况,那么大致时间线就是:《玉房秘诀》成书——被东晋葛洪点名——部分失传——被唐代张鼎增删修订——全书失传,仅存《医心方》等书引用部分。 那么我们简单了解一下道教在唐代以前的演化史,以便猜想《玉房秘诀》等书最有可能诞生于何时: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汉朝初年的官方思想,道家黄老之学便成了“明日黄花”。由于汉武帝后期比较穷兵黩武,闹得国困民穷,所以道家思想并没有在民间被视为过时,生命力很旺盛。江湖方士、术士们因此大量吸收了道家思想(再加上本来就有源出于道家的方士、术士),渐渐地就有了道教的雏形。人性是追求长寿的,所以道教也就把道家的“顺应自然,生死在天”逐渐改成了“顺应自然而可求延寿”。人性是追求美色的,所以马王堆汉墓医书(即汉初黄老之学)谈到房中术还主要是讲交合的规律、法度,后世道教又在此基础上添加了如何择偶。 这一时期的原始道教,可以简单分为丹鼎派和符箓派。炼丹需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经济基础,而符箓咒语和“气功”不需要,所以前者主要流行于社会中上层,后者主要流行于社会底层。 到了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又名张陵)在蜀地瓦屋山下创立了第一个大规模组织群众的道教别宗——正一威盟道,标志着道教正式作为一门宗教出现。正一威盟道后来又有五斗米道、天师道的别名,东汉末年在西南地区频频发生五斗米道起义。与此同时,中原也有张角创立太平道,发动黄巾起义。后来黄巾军被剿灭,张角亲族尽死,太平道道统遂失传(部分经书被道教其他流派吸收)。而天师道运气好一些,张鲁杀了张修(张陵之子)后,感觉改变民间信仰太难,正好自己也姓张,就把张修改名张衡,自称是张陵孙子、张衡儿子,摇身一变,成了天师道第三代天师。民间传说后世道教的“中央黄极黄角大仙”是纪念失败了的张角,但我没有找到历史上的文字资料佐证这一说法。 张鲁后来被曹操打服了归降了,而曹操当年起家部队之一“青州兵”本就是收降的青州黄巾军残部,深知改变民间信仰有多难,所以既没有怪罪、诛杀张鲁,也没有禁绝天师道。张鲁后世子孙迁居今江西龙虎山,习符箓、内丹之术,开创了后世的道教正一派。说回汉末三国,在曹操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下,天师道于是成为了魏晋时期最盛行的道教流派,从社会底层到统治阶级都有人信。当时很多人名字里带“之”、“子”、“也”、“尔”、“然”等语气助词和“道”、“法”等词,有学者认为就是道教信仰尤其是上层社会的天师道(五斗米道)信仰的体现。(不过“法”也可以和“佛”、“僧”放一起,体现的是佛教信仰。) 东晋葛洪是一个博学的道教教徒、学者。他既研究了丹鼎派,也研究了符箓派;既研究了最流行的天师道,也研究了不那么流行的流派、别宗,然后只要不是太离谱的就都一一予以记录,把自己的那些著作变成了一本东晋道教百科全书。尤其是从医学角度发展了丹鼎派,被尊为“小仙翁”、“炼丹葛天师”,这一点也被陶弘景继承。 此后中国分南朝北朝。北边出了个寇谦之,自称太上老君授予自己“天师”之位,得到老子玄孙李普文传授的《录图真经》,代太上老君来人间去除张陵、张衡、张鲁的“伪法”:“汝(寇)宣吾(老君)新科,清整道教,除去三张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专以礼度为首,而加服食闭炼。”寇谦之于是成为了北天师道/新天师道的祖师。 稍晚一些时候,南边的陶弘景也“悟了”——道教有时候不被统治者喜欢,房中术方面有些东西有违儒家礼教是一个重要原因。所以他写《养性延命录》时,只保留了房中术的“多女采战”和“少施精”,其他更加与礼教相悖的东西就删掉了。他被视为道教茅山宗、上清派的重要传人、杰出代表(祖师则是东晋“南岳魏夫人讳华存”)。 讲到这里,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了:《玉房秘诀》、《素女经》等涉及房中术“择偶”的书,应当是创作于汉武帝之后、北寇南陶“变法”之前。考虑到由黄老之学变为道教需要时间,以及葛洪曾列举《玉房秘诀》书名,则《玉房秘诀》一书最有可能诞生于东汉至东晋葛洪前(公元25~363年)。 2022年8月17、18日 第26章 再谈《养性延命录》中“九十三女” 再谈《养性延命录》中“九十三女” 读过本系列前面一些篇目的话,可能还记得,陶弘景《养性延命录》中有句:“但能御十二(取自一年十二个月)女子而复不泄者,令人老有美色;若御九十三女(九十三可能取自九为阳数之极,三生万物)而不泄者,年万岁。”其中“九十三女”很让人费解,因为这似乎不是一个很特别的数字。如果说前文的“十二”取自一年十二个月(平年或闰年不计闰月)(也有可能是十二地支),“九十三”又有什么历法依据呢?当时我没有找到,于是偷懒了,把九和三分开分析猜想了。 现在我又检索了一下,发现《隋书·志·卷十四》提到:“春秋分定日,去冬至各八十八日有奇,去夏至各九十三日有奇。”当时定春分秋分和今天不一样,今天是先定冬至夏至,把一年二等分,然后再四等分定春分秋分;当时的古人则以影长定冬至夏至(经过祖冲之等人的发展,又把二至日变成了二至时,所以二至到二分天数会有余数),又用漏刻(也叫刻漏)测了一下哪天昼夜平分,作为春分秋分。因为大气折射的缘故,每天实际观测到的太阳落山时刻稍晚于理论上的太阳落山时刻,日出时刻同理,实际比理论早(所以我们今天的二分日/时理论上昼夜平分,实际上还是昼比夜长)。所以当时的二分日离夏至时远一些,要九十三天有余,离冬至时近一些,只要八十八天有余。 《隋书》之前,《史记》、《后汉书》的历法部分也出现过“九十三”这个数据。但我学识有限,没有读太懂。大致读来,感觉要么和《隋书》是一个意思(但字更少更难理解),要么就是某年的某个具体数据,不具有普遍性。所以,如果《养性延命录》的“九十三女”真的和历法有关,那么最可能对应的就是夏至到二分各自的天数。 此外,另一个常见的“九十三”,就是周武王传说活了九十三岁。但道教不参考黄帝、老子的寿命,却去参考周武王,未免有些说不过去。 道教自己倒是有个概念和“九十三”谐音,叫“九司三省”:传说仙界也有自己的衙门,九宸之下设有九司、三省、三府,所以有时就用“九司三省”来指代仙界衙门、天廷。 以上就是关于“九十三女”查到的一些新资料。 2022年8月27日 第27章 古人“炼铜”相关的一些诗词(其一) 古人“炼铜”相关的一些诗词(其一) 推荐BGM: 【【兰音】本色,开口就是遮不住的妩媚~-哔哩哔哩】 https://b23.tv/Jb2LkTd 【『 叹 』又土又仙又涩,国风越南神曲翻唱-哔哩哔哩】 https://b23.tv/yvDUKLg 好久没有正儿八经写点关于“炼铜”的文字了,我的老读者大概已经骂我“不务正业”很久了。今天我假装反省了一下,下面就随便摘抄一些“炼铜”相关的古诗词分析。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唐代 杜牧《赠别二首·其一》 赠别二首,是杜牧出远门前写给自己扬州城里相好的歌伎的,所以后两句夸她扬州第一可爱,别人就算有珠帘的映衬都不如她。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江湖 一作:江南;纤细 一作:肠断)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唐代 杜牧《遣怀》 这两首诗估计读过中学的朋友都听说过,应该也没有特别难懂的地方,就不详细讲解了。最多提醒大家去找豆蔻花的图片来看看。下面来看杜牧的另一篇带序的长诗: 牧大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好好年十三,始以善歌舞来乐藉中。后一岁,公镇宣城,复置好好于宣城藉中。后二年,沈著作述师以双鬟纳之。又二岁,余于洛阳东城重睹好好,感旧伤怀,故题诗赠之。(序言的解说放在诗后。) 君为豫章姝,十三才有余。 翠茁凤生尾,丹叶莲含跗。(凤尾刚发芽,莲花还含苞。) 高阁倚天半,章江联碧虚。 此地试君唱,特使华筵铺。(好家伙,个人专场演唱会。) 主公顾四座,始讶来踟蹰。(害羞,客人都来齐了,还在后台踟蹰。) 黄色文学永久地址: huangsewenxue.com 免翻发布:huangsewenxue.net 自动回复箱:bijiyinxiang@gmail.com 吴娃起引赞,低徊映长裾。(吴地少女起身引你上台,还害羞、犹豫地掩长袖半遮面。)